看墓专车

祭文在祭祀活动中的意义及其写作方法

  • 2022-02-28 12:14:00
  • 来源:

“祭文种类繁多,历史悠久,表现形式各各不一。《诗经》中《黄鸟》等篇章便是早期的祭文。”

祭,又称祭奠、祭祀,是一种礼仪性多层次的社会活动。“国之大事,在祀与戎”,说明祭祀可以是国家层面的重大活动。地方祭祀、社会公祭,它可以是地域性、社会组织层面的活动。家庭、家族祭拜先人,则是家族层面的祭祀活动。

祭祀活动不仅是指向逝者的。自古以来,祭祀对象有天地、神灵、山川、人鬼以及人们认为值得祭祀、崇拜的灵性的事物。随着人们理性认识的提升,祭祀活动日益集中。其中,对逝去亲人的祭祀是传承悠久而普遍的。

对已故亲人的祭祀环节繁多。从初死停殡、落葬,以至每年的上坟扫墓,延绵久远。其中落葬往往被视为最重要的环节。而落葬活动中,准备好一篇祭文是最重要的一项工作,是落葬活动的关键环节。声情并茂的祭文诵读,可以激发参与者绵绵哀思及对先人恩德善行的回顾与感悟。而缺乏祭文的葬仪,则会显得内涵空泛,失之简单。

一、祭文在祭礼仪程中的重要意义

祭礼是活动的参与者向逝者由衷表达尊敬、哀悼的传统方式,祭祀活动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:一是形式性,即祭祀礼仪要表现出一种形式和过程(即程序),如空间上有一定规模,力求有较多人员参加,目之所及花卉簇拥,耳中闻哀绵乐曲,气氛要庄重肃穆,有形的安排都应与现场落葬活动相适应。二是祭祀仪式的内容性、内涵性。这主要是通过祭文或其他语言表达方式来实现的,而诵读祭文最能代表参与者共同发出的心声。祭文既是面对逝者的,也是面对在场每个人的,可以向人们宣扬逝者的功德和人生文化。因此,我们可以看出诵读祭文具有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。

第一,从丧葬仪式的构成来看,祭文是充分准确表达祭奠活动价值意义的主要环节。祭奠仪式有形式与内容两个方面。作为外在形式,亲临现场的每个人都能通过视听途径很快感受到。而仪式活动的内在意义及其内涵,则不是举目可见,侧耳可闻的,而要通过有序的语言文字表达才能深刻准确地把握。祭文是最精确的文字内容,祭文的诵读,是声情并茂的情感流露与传播。祭文中所运用的概念、词语,既张扬仪式的形式性,又表达了仪式的深深内涵。

第二,从人生文化的蒐集与整理来看,祭文不同于一般的文章,它应是逝者人生文化的缩影或简版。祭文不能涵盖逝者人生文化的全部,但这一撰写过程,少不了对其人生文化的总结与回顾。撰写者应在对逝者一生有比较深刻了解的基础上构思写作。这一过程不同于小说的虚构,必须真实;亦不同于心潮澎湃的诗歌创作,必须理性。创作者应以深刻的哲理思维,从把握逝者人生价值、发掘逝者整个生命历程的个性特点的角度,从逝者对家庭、社会、事业的贡献中对逝者的人生文化进行总结提炼,获得有益于子嗣及社会的个性化的人生文化。

祭文对逝者人生文化的亮点进行提炼、总结并加以客观的颂扬,这是十分必要的,也是祭文撰写者应有的责任。从人生文化高度总结提炼出逝者人生的亮点,提升在场的人们对人生文化的认知,正是祭文的又一价值所在。

阅览我国历代优秀丧葬祭文,无不在这一方面着意追求。他们字斟句酌、言简意赅,内涵发人深省,读之受教颇丰。这些祭文对人生文化的提炼,求实而不虚构,颂扬而不奉承,较好地把握了真实原则。因此,当我们为逝者撰写祭文时,要把逝者的一生视为文化人的一生,写祭文是一次人生文化的探究。撰写祭文在审察先人的人生文化时,自己的人生文化也得到了一次提升和净化。

第三,从美的塑造过程看,祭文以文字叙述、以语义构成的意境塑造着逝者的人格美、情感美,把祭祀仪式所呈现的形式美和内在的精神美统一起来。审美经验表明,美是以多种形态呈现的。如在一场隆重的祭奠活动中,现场人们的服饰、行为、色彩、形状、光影等构成形式美,而人们对先人的敬仰、尽孝、感恩的心理以及崇高钦佩等情感体验,构成人的精神美、境界美,这些美感在心灵中感悟,在血脉中流淌,在思维中体验,从外表是难以觉察的。

祭文是一种具有美化功能的文辞。其中少不了对逝者精神品德、人生奋斗经历的记叙、描绘、赞颂。祭文首要的任务在于颂扬,颂扬逝者一生创造的利家、利国、利民的人生文化,而后才是陈述哀伤、缅怀之情。颂其德,则斯人虽殁而哀从中来。赞颂到位,则精神美的塑造也就完成了。

祭文的创作与诵读,既是两个环节,又可以看作是统一的过程,统一于对先人的真情大爱,是人间最真挚的情感美、情操美。如果没有祭文,没有声情并茂、抑扬顿挫的现场诵读,怎能让人走近逝者的精神世界,落葬等祭祀仪式又怎能获得完美的效果呢?

二、祭祀活动中祭文的基本要素

祭祀活动有多种类型,祭文的要求也有所不同。但人们祭奠逝者的祭文一般都有以下五个要素:

其一,祭祀对象,即受祭者。祭祀活动必须首先明确祭祀对象,这也是开展后续一系列工作的先决条件。祭祀对象可以在祭文的小序中指出,也可作为正文的开头及早指出。

其二,祭祀人,即谁来进行祭祀。祭祀人可能是祭祀活动的主持人,也可能是参与者之一。祭祀人的身份决定了他(她)与祭祀对象的关系,这一关系决定了祭文写作的称谓、情感的基调及其他写作的种种具体要求。

其三,祭祀活动的时间、地点。时间应指明年月日,地点应指明落葬的墓园或苑区。如果现代节地葬或葬式创新,没有墓地,则可以一个有纪念意义的地点加以注明,如说“致祭于××广场”“××海葬楼”前,等等。

其四,祭祀礼品或称祭祀物品。祭祀是礼仪活动,祭品即视为礼品,奉上以供逝者享用。祭文中对祭品的提法十分简单扼要,但不可不提到。祭文中提到祭品,则表示礼到。虽然祭品奉上,祭文中不提及,则是失礼。

祭文最后常用“尚飨”一词,颇有些古典遗风,建议改用“我们奉上了一些酒食,请你享用吧!”似显更加口语化,有现代感。

其五,对逝者的称颂及哀伤缅怀之情的表达。这是祭文的又一重要元素,关乎祭文内容的丰欠及质量评价。祭文能否传承逝者的人生文化,亦在于此。我国历代优秀的祭文,无不在其内容表达上有显著特色,往往情真意切,涵丰蕴深。虽然写作起来有一定难度,但经过对逝者一生经历的深入思考、总结,还是可以办到的。

三、如何写作祭文

祭文写作,按照在殡仪馆追悼、墓园落葬、家庭祭祀等不同场合,以及时间、地点和诵读者的不同,祭文的词语随之有所调整。以落葬祭文为例,诵读者是逝者的后辈亲属,则撰写时,一开始应交代祭祀活动的基本要素,即表明,祭祀的时间、地点、祭祀对象。至于供奉的果品、饮料及有关祭品可在祭文适当位置表白。这些文字,只需交代明白,不需渲染,一般仅用一两句即可。如:“公元2020年九月三十日,你的儿子偕××,携××,来××墓园,举行落葬仪式,恭送先考(父)×氏××灵魂安息。”然后,直接进行祭文的下一步陈述。其内容为:

1.受祭者的人生经历、品性、爱好、专长等。

2.受祭者奉献社会,恩泽后辈或他人的事例。

3.受祭者的功德业绩,受奖情况、荣誉称号。

4.对受祭者表达感恩、称颂赞誉。

5.表达哀伤、缅怀。

6.用“尚飨”结束祭文。也可改用“请享用我们奉献的酒食”、“愿你在天国安息”等常用词语。

这六条写作提纲仅作参考,陆机在其《文赋》中说:“体有万殊,物无一量。纷纭挥霍,形难为状。”祭文千变万化,无一雷同,理应突出重点、亮点,不必面面俱到。人称祭文是“与天国的对话”写祭文是与逝者的对话。真情所致,必能妙笔生花,不必刻意于文辞修饰。这是写好落葬祭文等种种祭文的成功秘诀。

祭文的情感表达因人而异,不可因袭他人。祭文也应体现时代性,不可简单地沿袭古人的情感。而一些已故的前辈贤人、英烈模范,他们生前具有宏图大志,立业兴邦、保家卫国、忠于职守、服务民众的家国情怀,则正好用为写作祭文的鲜明主题。这类主题既切合时代和个人特点,又能充分发挥其对下一代的教育功能。为了说明家国情怀的含意,特此拟了一副楹联:

上联:春秋代序,尊老抚幼,时时心系家业和兴

下联:风云变幻,抗灾御敌,处处情怀邦国安危

横批:家国情怀

写作现代祭文时,人们喜欢用口语化文字撰写,也有不少人追求古风遗韵,用带有韵律的语言形式表达,如四言体、五言体、七言体韵文等。我国每年清明节在黄陵县对人文初祖黄帝的祭拜活动,其祭文便是延续诗经的四字韵文,数十年不变。在钟鼓笙箫齐鸣合奏的配合下,节律协调的诵读祭文,给人以非同一般的感受。满满的古典风雅,彰显的是高规格的礼仪内涵。

现代祭祀活动日益趋于社会化,其中有许多成为各级领导和志愿者参加的公祭活动,提升了规格和社会关注度。祭文的形式、内容也应与现场庄重的场面、层次的要求相适应,如每年3月中下旬的上海海葬公祭等活动便是如此。笔者曾为海葬公祭撰写的祭文在交待了祭祀的各要素后,其辞为:

海葬祭文

蓝天碧海,祥瑞升腾。海鸟翔集,送别故人。

海轮缓缓,踏浪前行。葬仪礼厅,宽敞明净。

仪程规范,感怀崇敬。鲜花簇拥,层层列阵。

哀乐低回,挽幅横陈。司仪庄重,青衣素巾。

安排有序,施礼彬彬。海葬亲属,与会嘉宾。

深心追往,意笃情真。恭奉先贤,致敬英灵。

既遵传统,复重创新。撒海既始,笙乐和鸣。

浩天同悼,浪起风生。菊花玫瑰,飞彩流馨。

瓣瓣蕊蕊,逐波潜形。淼淼沧海,漫漫人生。

百年终极,美兹壮行。魂归重溟,竟得永恒。

共同祈福,弥久安宁。海葬之选,现代风尚。

海葬之行,后辈崇仰。念我先人,用心精良。

不占寸土,生态安葬。恩泽子嗣,品德高尚。

恭惟海葬,观念创新。入海为安,垂范世人。

社会发展,文明精进。海葬祭文,永以为铭。

除公祭海葬外,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每年都会为普爱苑、众爱苑、花坛葬、草坪葬、九九之爱苑等安葬地的已故者举行集体公祭仪式。祭祀对象不是某个已故亡灵,而是同一绿色葬式的群体,祭祀人也扩展到其亲属以外的社会人士。祭祀方式社会化后,祭文的撰写也应随时代进步而发展,因葬式改革而创新。

四、历代祭文名篇写作方法简述

祭文种类繁多,历史悠久,表现形式各各不一。《诗经》中《黄鸟》等篇章便是早期的祭文。祭文内容的千变万化自不必说,就以五个要素的表现手法来说,也不尽相同。

1、曹操《祀故太尉桥玄文》

故太尉桥公,诞敷明德,泛爱博容。国念明训,士思令谟。灵幽体翳,邈哉晞矣!

吾以幼年逮升堂室,特以顽鄙之姿,为大君子所纳。增荣益观,皆由奖助,犹仲尼称不如颜渊,李生之厚叹贾复。士死知己,怀此无忘。

又承从容约誓之言:“殂逝之后,路有经由,不以斗酒只鸡过相沃酹,车过三步,腹痛勿怪。”虽临时戏笑之言,非至亲之笃好,胡肯为此辞乎?匪谓灵忿,能诒己疾,旧怀惟顾,念之凄怆。奉命东征,屯次乡里,北望贵土,乃心陵墓。裁致薄奠,公其尚飨。

研究者认为,这是最早在题目中明确标注“祭文”(祀文即祭文)的祭文。全文173字,看起来是一篇带有感恩怀旧情结的回顾性散文。虽然文中也有“怀旧惟顾、念之凄怆”的词句,但主旨在于表达桥玄“诞敷明德,泛爱博容”的人格品质。祭文五个要素的表达随意自如,一一呈现,“吾以幼年逮升堂室”表明祭祀者是作者本人。

祭祀的时间地点,借助“奉命东征,屯次乡里,北望黄土,乃心陵墓”一句表明是致祭于曹操熟知的桥玄墓前,人末致而心已临。该祭文是遣使到墓前诵读代祭。文中忆海钩沉,撷取了少许戏谑之言,意在凸显作者与桥玄之间“至亲笃好”的关系,读来让人感到奇趣生动,别具一格。

2、陶渊明《自祭文》

岁惟丁卯,律中无射。天寒夜长,风气萧索,鸿雁于征,草木黄落。陶子将辞逆旅之馆,永归于本宅。故人凄其相悲,同祖行于今夕。羞以嘉蔬,荐以清酌。候颜已冥,聆音愈漠。呜呼哀哉!

茫茫大块,悠悠高旻,是生万物,余得为人。自余为人,逢运之贫,箪瓢屡罄,絺绤冬陈。含欢谷汲,行歌负薪,翳翳柴门,事我宵晨,春秋代谢,有务中园,载耘载籽,乃育乃繁。欣以素牍,和以七弦。冬曝其日,夏濯其泉。勤靡余劳,心有常闲。乐天委分,以至百年。

惟此百年,夫人爱之,惧彼无成,愒日惜时。存为世珍,殁亦见思。嗟我独迈,曾是异兹。宠非己荣,涅岂吾缁?捽兀穷庐,酣饮赋诗。识运知命,畴能罔眷。余今斯化,可以无恨。寿涉百龄,身慕肥遁,从老得终,奚所复恋!

寒暑愈迈,亡既异存,外姻晨来,良友宵奔,葬之中野,以安其魂。窅窅我行,萧萧墓门,奢耻宋臣,俭笑王孙,廓兮已灭,慨焉已遐,不封不树,日月遂过。匪贵前誉,孰重后歌?人生实难,死如之何?呜呼哀哉!

施祭与受祭通常都不会是同一个人。施祭与受祭为同一人只有一种情况,那就自己为自己写祭文,南朝宋文帝元嘉四年(公元427年),陶渊明作《自祭文》。陶渊明自忖在世不久,为自己提早唱了一曲挽歌,撰文不久,即溘然离世。《自祭文》不仅陈述了与众不同的生命观、死亡观,还开创了写《自祭文》的先河。

我国魏晋文人有自作挽歌的风气。陶渊明设想自己于丁卯年秋天(岁惟丁卯,律中无射)离世“陶子将辞逆旅之馆,永归于本宅”,交代了逝者(受祭者)、死亡的时间、地点(自己常在的住所)。亲人们“羞以嘉蔬,荐以清酌”,祭品可谓齐备。这些语辞陈述了祭祀的基本要素。

祭文的主题也是别开新境,因为祭文是活着的陶渊明为假设中死去的陶渊明写的,自己不应为自己歌功颂德,因而一反常规,专门坦陈对百年人生(陶渊明实际活了63岁)的幸运,“乐天委分,至于百年”“从老得终。奚所复恋”。要表达的另一主题是死亡不必遗憾。“非重前誉,孰重后歌。人生实难,死如之何。”祭文虽然两次用了“呜呼哀哉”却并不在意表达哀伤,而是启迪人们对死亡的淡定、洒脱、率真之情。这种生命观、生死观是远超那个时代的,具有超前的教化意义。

《自祭文》第一段可视为小序,交代了祭祀的时间、地点、气候、物候,主祭、受祭者及祭祀物品。接着三段以传统的每句四字的韵文形式成篇。不仅成为梁启超赞誉的“很有理趣的作品”其行文韵律也协调和谐,宜于诵读。

3、刘令娴《祭夫徐敬业文》

维梁大同五年,新妇谨荐少牢于徐府君之灵曰:

惟君德爰礼智,才兼文雅,学比山成,辨同河泻。明经擢秀,光朝振野。调逸许中,声高洛下。含潘度陆,超终迈贾。二仪既肇,判合始分。简贤依德,乃隶夫君。外治徒奉,内佐无闻。幸移蓬性,颇习兰薰。式传琴瑟,相酬典坟。辅仁难验,神情易促。雹碎春红,霜雕夏绿。躬奉正衾,亲观启足。一见无期,百身何赎。呜呼哀哉!生死虽殊,情亲犹一。敢遵先好,手调姜橘。素俎空乾,奠觞徒溢。昔奉齐眉,异于今日。从军暂别,且思楼中;薄游未反,尚比飞蓬;如当此诀,永痛无穷。百年何几?泉穴方同。

祭文开头一句“惟梁大同五年,新妇谨荐少牢于徐府君之灵曰”交代了祭祀活动的基本要素。时间是梁大同五年(公元539年),主祭人是新妇,即刘令娴,祭祀对象是徐敬业(敬称府君),地点是徐府(家祭),祭品是少牢(牲、酒之类),文字简约,事情交代得明明白白。接下来,祭文以每句四字,共45句的韵文,表达了四个内容。

首先,用十句盛赞徐敬业的德才:“德爰礼智,才兼文雅。学比山成,辩同河泻。明经擢秀,光朝振野。调逸许中,声高洛下。含潘度陆,超终迈贾。”文中赞誉徐的才能可与潘岳、陆机相比较之,终军、贾谊有过之而无不及,似有些过度,这也是祭文的誉词部分应努力把握好的尺度问题。但该祭文总体还是可以理解接受的。

第二部分用十句表达了跟从夫君的过程及夫妻恩爱与幸福。“幸移蓬性,颇习兰熏。式传琴瑟,相酬典坟。”跟随夫君修炼秉性,相互鼓励、相互恩爱的生活情景。

第三段用九句记叙了对徐敬业的哀思。“辅仁难验,神情易促。雹碎春红,霜凋夏绿。”语中带有“苍天妒英才”的意味。因为徐敬业死于公元524年,年仅三十岁,故而令人伤痛尤深,“一见无期,百身何赎?”

最后用十六句表达了刘令娴对徐敬业真情不改的坚贞。“生死虽殊,情亲犹一。敢遵先好,手调姜桔。素俎空干,奠觞徒溢。”祭文用了生活中的细节描绘,证实了与徐府君“情亲犹一,”令人感佩。本段最后四句“如当此诀,永痛无穷。百年何几,泉穴方同。”字字极言其哀。直至生命终止,归于同一泉穴,哀痛方解。哀伤文辞,达到这个境界,可谓非同一般了。

囿于时代的局限性,祭文未能从社会层面对徐敬业的作用加以深刻表现,仅局限于家庭层面,与光朝振野的盛赞有些脱节、似嫌不足。


买墓地 来万佛园
免费专车接送 专业顾问全程陪同 购墓优惠多
13810711207